长期以来,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渠道。如果这条渠道有“堵点”、不畅通,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对稳增长、调结构带来不利hg皇冠老牌网站。
“在长达一小时的问答过程中,他神情放松、谈笑风生、应对自如。”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巴伯在专访中国总理李大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4月15日,这篇题为《李大大:中国无意挑战国际秩序》的文章中文版发布当天,恰逢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GDP增幅7%的数字为近6年最低。 而在前一天,李大大在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7%左右的增速,目前看,在一季度支撑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也同步增长,同时随着能耗降低环境也有所改善。这样的平稳运行来之不易,也给了我们信心。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的确在持续加大,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汇集,既有需求不足也有供给不足。 “这就好比骑自行车,我们一边要看到丰收的远方,同时也应该过好眼前的这个坎。”李大大说。这句话给参会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印象深刻。他以“经济探底下的总理自信”来形容这一座谈会。 值得一提的是,座谈会上李大大表示:“我们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政策工具,而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 在一个月前的全国两会上,李大大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来表达对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信心。 面对7%的GDP增速,总理有何底气谈自信,这其中又有哪些“工具箱”将发挥重大作用?人民网记者为您独家分析。 “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就在一季度GDP数据公布当天,李大大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 李大大说,我们出台的许多政策,中央和各部门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经过详细测算,并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执行方案,但却常常因为繁冗、拖沓的所谓“会签”,让一些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 此前,《人民日报》曾报道辽宁一重点民生工程历时8个月,经过39个单位,加盖了133个公章,仍然没有完成审批工作;下一步审批还要涉及7个单位,办理12大项审批手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繁杂的程序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拖累,“简政放权”势在必行。 自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以来,“简政放权”成为了李大大总理常挂嘴边的关键词。有媒体说,凡听李大大讲改革处,几乎必有“简政放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说出的那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 这位大国总理甚至亲自抓简政放权的具体实施。工商、质检、税务的“三证三号”合并成“一证一号”,是商事制度改革中“最硬的骨头”。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大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一照一号”改革,而本不在原有表述之内的“年内实现‘一照一号’”,也在他的特意要求下加入了上会文件。 “简政放权”这一工具威力有多大?来看看一组数据:在今年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后,每天就有上万家企业登记,比上年增加了近50%。可见,活力来自民间,而简政放权的减法可以为应对经济放缓产生支撑的力量。 工具虽好,用起来可是有点疼。“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李大大语气坚定地说。尽管如此,他依然郑重承诺,今年政府将重点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二是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是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 如果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总理工具箱里的先手棋,那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其中的加速器。 去年7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大大说:“ 政府近一段时期通过一系列降低准入门槛等改革举措,让更多创业者进入市场竞争的赛场。如果这些创业者们进来后却发现走不动、活不好,不仅会让这些创业者本人失望,还会大大影响后来者的创业热情。” “小微企业生生死死是正常现象,但我们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活得更长一些,让后续的创业大军能源源不断进来,”总理说,“我们引燃了创业‘火种’,要使它越烧越旺。不仅要让企业‘生出来’,还要让他们‘活下去’、‘活得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近一年来李大大总理讲话的高频词汇,也是本届政府应对当前经济态势的重点方针。为支持创业创新的“新业态”,2014年11月19日,李大大总理来到被誉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浙江义乌市青岩刘村,探访创业网店和快递行业的情况 2015年1月4日,正在深圳考察的李大大总理亲自前往柴火创客空间,对年轻“创客”的创业给予高度支持和赞赏;2015年3月5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经济的“双引擎”之一,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大大总理在“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的部分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 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在一季度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上,刚刚从吉林考察归来的李大大赞叹道,中国的老百姓勤劳又有智慧,只要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这也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根本经验。政府要放手让他们去闯去创,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虽然有了先手棋和加速器,但对于工具箱来说,“安全网”也是必不可缺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无疑是确保经济运行的基本保障。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惟GDP又不能不要GDP,有专家指出,很多官员面对这一新情况无所适从,“庸政”、“懒政”、“怠政”现象开始抬头。 事实上,自上任以来李大大便多次强调要重视“庸政”“懒政”行为。去年,他几次在会议上直斥一些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现象。他说,一些人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今年年初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大大再次剑指“为官不为”问题:“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 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和国家的“致命伤”,那么,庸官懒官则是党和国家的“慢性病”。不管是“致命伤”还是“慢性病”,显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 李大大总理持续关注“不作为”现象,对这一“顽疾”的破解也一直在进行。2月9日的廉政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针对“为官不为”的系列措施:重大任务要明确分工;重点工作要严格时限;决策部署要督查落实;对懒政怠政要严肃问责。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一天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大大再次强调,要主动作为,狠抓政策落实。“老百姓一直在勤劳奋斗,当干部的决不能为官不为!”他说,“中国经济是干出来的”,“不干,什么都谈不上!”
此外,对于地处地震多发区的易受损地区,应在平时就进行应急专业设备的储备,一旦发生灾害,就能自救并有效地配合外部专业力量开展救援。1.开场《四世同堂合家欢》(表演者:陶玉玲、雷恪生、张凯丽、韩童生、佟大为、关悦、张峻豪、李光羲、hg皇冠老牌网站、刘秉义、于淑珍、耿莲凤、朱明瑛、关牧村、邓玉华)
拓宽交流渠道 加深人民友谊 近日,美国纽约州参众两院分别通过题为《促进对话合作,欢迎席大大主席访美》的决议。决议热烈欢迎中国国家主席席大大即将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重申纽约州将致力于加强与中国在经贸及教育、文化、旅游等人文领域的合作,相信席大大主席此访必将极大地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纽约州参众两院的决议,代表了美国有识之士对中美关系的积极看法和建设性态度,是中美关系有牢固社会基础的体现。如果把中美关系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人文交流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而且越往两国地方和基层看,就越能看到这种社会基础与日俱增。 中美各种人文交流、民间交往日益频繁且深入,这是全球化时代中美不断增强的利益交融格局与相互依存关系最有力的证明之一。自从2011年2月启动以来,中美省州长论坛成为中美省州级地方领导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务实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极大促进了中美各省州之间经贸及人文等各领域的合作。目前,两国已经建立43对友好省州以及200多对友好城市。中美之间每天上万人往来于太平洋两岸,2015年两国人员往来有望突破500万人次。2009年奥巴马政府宣布实施“十万强”项目,计划在5年内派遣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截至2014年底,有超过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访问、生活。目前有超过27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每三个美国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学生。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离不开积极有效的人文交流。植根于心的友谊,才是牢不可破的。中美人文交流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承载着中美关系的厚重,更像是无所不在的空气,维系着中美关系的“生存”。两国人民的交往有力地促进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彼此的互信和友谊。有调查显示,旅游使得41%—43%的两国民众对彼此国家抱有积极的看法。2/3的美国民众、商界人士及政治领导人在去过中国后开始对中国产生好感或者更好的看法。今年早些时候,由于一部手机,来自纽约的网络编辑马特与广东的“橘子哥”之间结下友谊,让中美两国网友津津乐道。作为普通美国民众,马特想得很深很远,他认为,“像我这样的人去中国,体会中国及其文化,会彻底改变我对两国关系的印象,这种交往对于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来说非常重要”。 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中美两国的青年不仅构成了中美人文交流的主力,人文交流对于增进两国民众互信的积极作用也突出表现在青年身上。2013年,美国盖洛普民调显示,年龄在18—29岁的受访者,72%的人视中国为盟友(20%)或是友善的国家(52%)。2005年—2013年皮尤进行的民调也显示,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两国民众,18—29岁之间的中美两国青年看待对方更加积极。其中2013年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两国年轻人都对对方国家持积极看法。 去年11月,席大大主席在中南海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强调,要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继承和拓宽既有的交流渠道,鼓励和扩大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断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和民众基础,为两国携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作者为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